在红场的晚霞中

2016-05-05 12:08 阅读(?)评论(0)

图1、马涅什广场朱可夫青铜雕像临近红场的两个进口,图右侧是国家历史博物馆。

 

图2、红场北端东侧进口的耶稣复活门前,有莫斯科零公里起点地标。

 

图3、红场北端的耶稣复活门入口(观者背对红场)。

 

图4、红场北端西侧进口(观者面向红场),图中间顶端有红五星的塔楼,近处为尼古拉斯塔楼,高48米;远处为斯巴斯克塔楼,高71米。

 

图5、从耶稣复活门进红场,最先走过红场东北角的喀山教堂;为纪念1612年战胜波兰军队而建的喀山教堂,在1936年被斯大林下令拆除;苏联解体后,于1993年在原址原样复建。

 

图6、耶稣复活门内红场西北角,有“沙皇”迎宾,并招徕游客进店购买旅游纪念品。

 

图7、红场初印象——右侧可见红墙内的总统府圆顶上升有俄罗斯国旗,这是现任总统正在总统府内的标志。

 

图8、图中间为列宁墓,图右侧红墙下可见前苏联部分领导者的墓雕,图上有墓主标记。

 

图9、图左侧为圣瓦西里教堂,右侧为斯巴斯克塔楼——克里姆林宫外墙共有21座塔楼,其中5座塔楼顶端的双头鹰标志,在1935年换成铜质五角星标志,1937年又换成红宝石材质的五角星,每个直径六米。

 

图10、71米高的斯巴斯克塔楼仅次于克宫西墙上高80米的特洛伊茨克塔楼,塔楼顶端的红五星底座都有轴承,使五星像风向标一样可随风转动,不致吹坏。


 

 

 

 

 

 

 

 

 

 

 

  图11、斯巴斯克塔楼门洞现在是克宫正门(东门),游客进克宫只能走西门——特洛伊茨克塔楼门洞。


 

 

 

 

 

 

 

图12、斯巴斯克塔楼门洞的卫兵换岗仪式。

 

图13、我在红场南端进口处留影,我背后是红场的圣瓦西里教堂(图右)和斯巴斯克塔楼(图左),面前不远处是莫斯科河。

 

图15、中俄人民友好。

 

     在红场的晚霞中

迎着夏日晚风走进莫斯科红场,老来百事淡然的心胸竟有些波澜起伏。

小时候,心目中世界上最大最美最神圣的城市广场,是苏联莫斯科的红场——20世纪50年代初的幼儿园和小学时期,“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口号天天喊,苏联歌曲天天唱;老师经常教育说:红场是世界革命大家庭的中心,全世界人民都向往。

那时,北京天安门广场还比较小,基本是明清皇朝留下来的旧时宫廷院内广场的样子。1950年代末,在拆除了前清户部、刑部衙门建筑以及棋盘街等大片民房,几经拓展后,天安门广场才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

所以,红场先入为主地印在了心中。虽然后来“阵营”破裂,“打倒苏修”的口号天天喊,“反帝反修”的歌曲天天唱,又眼见苏联解体,但红场情结依然,平常时不时地会泛起前往莫斯科,看看红场的念想。

如今,儿时梦想成真的欣慰、满足、感慨之情,就很自然地像这眼前渐渐飞升的晚霞一样五彩斑斓。

晚霞与红场周围的建筑交相辉映。西边克里姆林宫红色的宫墙威严凝重,分立宫墙两端的斯巴斯克塔楼、尼古拉斯塔楼的红五星卓然英挺,耀眼夺目。南边圣瓦西里教堂绚丽的圆顶在云霞衬托下更显得多姿多彩,给红场平添了童话般的意境。北边的历史博物馆通体深红、高俊庄严,远看似巨幅的立体油画。东边几与对面克宫红墙等长的三层高的古姆商场,外观朴实无华,顾客熙来攘往,使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红场油然呈现亲民氛围,也体现出15世纪这里最初形成广场就是一片贸易市场的初衷。

红场的地面与克宫大院一样,依照所在的博罗维茨基山岗舒缓的坡地起伏不平,且全部用条石竖立铺就,虽凸凹不整,却坚硬如初,700多年间人踏车碾,表面光洁铮亮,敦实地闪着历史的光辉。

克宫红墙中段前面,有红、黑花岗石、大理石砌筑的列宁墓,当时不开放,门前有徒手警卫。列宁墓与红墙之间,有12处前苏联主要领导者的墓地,分别竖有半身墓雕,因有警戒线,不能近前。凭借自己往昔对这些人相貌的熟悉,望去可知墓雕主人从南到北依次是斯大林、加里宁、安德罗波夫、捷尔任斯基、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伏罗希洛夫、伏龙芝、日丹诺夫、马林科夫、布琼尼、契尔年科。他们的千秋功罪,都已载入前苏联史册。

莫斯科属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初夏时节,每天下午56时红日即西沉,但直到78时仍不愿落下地平线,而是逐渐偏南移动,在地平线上晃悠。即便9时后日头降下天幕,但余晖仍照耀苍穹,不见黑夜,亮如黄昏;次日凌晨3时许,东南方地平线上便旭日绽露,形成“白夜”天象。所以,我们下午5时沐云霞进红场,待到7时多,一直晚霞在天。

正徜徉在红场的晚霞中,忽然,游客们被一队从北边齐步迈进红场的年轻军人吸引,我也趋前举起相机跟进拍照。一位走在队前的军官面朝克里姆林宫红墙作行进间敬礼,宛若接受检阅;队列步伐整齐、军容严整、气势雄壮。这是一班军校毕业生赶来红场聚会庆贺。他们到达红场中心立定,随即口喊“乌拉!”,摘下军帽抛向空中;接着合影,然后队伍解散。此时我发现,围拢来的游客里,有军人各自的“喀秋莎”——美丽盛装的姑娘。“喀秋莎”纷纷走向各自的意中人,或拉手、或挽臂,成双成对向南缓步出红场,走向莫斯科河-----。他们会共享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多年从军的我,在红场巧遇他们的军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历经沧桑的红场,曾见证过昔年苏军在此被人赞誉的两幕情景。

一是当德冦兵临莫斯科城下、三面炮声隆隆、守城鏖战正酣的1941117日,苏军受阅部队在红场荷枪实弹参加国庆阅兵分列式后,直接从这里走向战场,加入战斗,最后完胜强敌。阅兵即为参战,实战检阅部队的壮举,成为全人类军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幕。

二是苏联解体前的1991819日,苏军部队被调至包括红场在内的莫斯科市区,执行阻止俄罗斯独立的任务。当拥护俄罗斯独立的民众围堵拦截时,荷枪实弹的各部队坚持不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开枪,最终有序地撤回驻地。在俄罗斯联邦新生的历史关口,苏军这一勇于不敢之举,在自己卫国为民的史记里,留下了晚霞般绚丽的最后一页。

如今,苏联、苏军都已成为过去,但历史老者红场犹在,她会向一代代后之来者坦陈一切。(全文完)

图16、我(左2着蓝体恤者)在抓拍军人队列。图右侧建筑为红场北端的国家历史博物馆。

 

图17、军校生的毕业照。

 

图18、喀秋莎代有传人。

 

图19、他和她走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图中偏右红墙下,可见三座墓雕,墓主自左至右为斯大林、加里宁、安德罗波夫)。

 

图20、不少人愿意在红场举行简朴的婚礼。

 

图21、古姆商场的冰激凌很有名,50卢布(约5元人民币)一个,老伴儿(图中着红色上衣手接冰激凌者)发扬了每到一国必品尝该国冰激凌的光荣传统。

 

图22、古姆商场有三层共近三百家商店,名列世界十大商场。

 

图23、老伴儿在美化的商场内取了不少镜头。

 

图24、圣瓦西里教堂也是红场的标志性建筑,高47米,九座圆顶形制各异,五彩缤纷,是世界最美教堂之一。

 

图25、红场面积9·1万平米,约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这是在北端拍摄红场全貌,左侧为古姆商场,中间远处为圣瓦西里教堂,右侧为克宫红墙。










 

 

 

 

 

 

   

 










  最后修改于 2019-01-03 16:07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