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巴尔干纪行之三: 又一座桥 巴尔干纪行之三: 又一座桥 图1、被炸断的亚布拉尼察铁桥兀立河中。 图5、此行巴尔干半岛领队曹先生(左,昵称齐天大圣)、全程导游史蒂芬(右,塞尔维亚人,中国北京女婿,昵称王小胖)。 巴尔干纪行之三: 又一座桥 此番巴尔干旅游行程,原只有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战例原型——塔拉河峡谷大桥,并没有这座桥。5月12日,我们乘大巴从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杜布罗夫尼克市进入波黑,经由莫斯塔尔市前往首都萨拉热窝时,转过一道山坳,司机格兰师傅方向盘向右一打,拐向一条岔路。不一会儿,“嗤——”地一脚刹车,大巴停在了一条深深峡谷旁。 导游史蒂芬(昵称王小胖)随即用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学时掌握的汉语告诉大家:“司机师傅说(提议),给大家增加一个景点,这是又一座桥。” 我们下了车,走进峡谷边,看到了峡谷下边碧水深流的内雷特瓦河,目光越过岸边树丛,果然望见一座桥——一座断桥。 这是一座与塔拉河峡谷大桥迥异的钢铁骨架的铁路行人两用桥。名叫亚布拉尼察铁桥。桥是在右岸处被炸断,所以,长长的桥身斜趴在左岸峡壁上,下端没在绿波中。桥身锈迹斑斑,显出通体铁褐色,展示着沧桑岁月。 时间要倒溯回1943年2月。德寇已完全占领南欧。在巴尔干半岛反侵略作战中,只有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仍在不断发展壮大,希特勒视其为心腹大患。便下令调兵八万多人,企图围歼铁托司令部及在波黑亲自率领的一支主力部队2万余人(含数千伤兵)。铁托率部且战且退,伺机歼敌。鏖战至3月,当抵近内雷特瓦河右岸,到达亚布拉尼察铁桥时,追兵已近。大家都想着尽快过桥,甩掉顽敌。然而,铁托判断在河左岸(对岸)一定有敌重兵预伏。若贸然过桥,势必在河左岸维特雷纳山(主峰2155米)下的狭窄地带遭敌伏击。所以,便毅然决定,炸断了铁桥。随即率军向北进击佯动。 果然,德寇中计。见铁桥被炸,断定铁托的军队不会再过河了,左岸的预设伏兵当即开拔,沿河向北疾驰,意欲再行堵截。 岂料铁托率部虚晃一枪,又迅疾返回断桥处,连夜借助断桥搭起一座浮桥,全军得以安然过河,甩开了堵敌追兵,进入波黑东南方,开辟了新的更大的根据地。德寇在随后的苏捷什卡战役中,对铁托部队的围剿再次落空,加之欧洲其它战场吃紧,调走了不少部队。从此,南斯拉夫反侵略战况转折,德寇开始节节败退,直至被全部赶走。 是役,铁托指挥部队与强敌周旋,在不断集中优势兵力,打击追逐之敌,仍陷入被重兵合围的险境时,临危施计,瞒天过海,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最后暗度陈仓,终于金蝉脱壳。围绕这一炸铁桥、架浮桥,大军突围的胜战之举,史称内雷特瓦河战役。南斯拉夫于1969年与美国、意大利、西德联袂拍摄了气势宏大、场面惨烈、情节惊险、影响广泛的同名电影故事片《内雷特瓦河战役》(有的国家译制时,名《铁托炸桥》)。该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还创造了南斯拉夫电影在众多国家发行的记录。 此番旧战场学战史,还得知,在二战所有反侵略国家中,除苏联外,南斯拉夫是唯一没靠外国军队帮助,而由本国军民独力完胜、赶走法西斯侵略军的国家;而且是赶走了德、意两国法西斯军队。 战场神来之笔的铁托炸桥,已是世界军事史中的经典战例。这座被炸断的桥,南斯拉夫存世46年中没有修复,波黑独立后至今26年也没有修复。 就让它一身战争创伤的躯体继续屹立在内雷特瓦河畔吧。让他永远警示人们:不义战争必败,正义战争必胜。(全文完)
图22、铁托是二战所有反法西斯国家军队中唯一负战伤的总司令(感谢网络图片)。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