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巴尔干纪行之二十: 谁是胜者 巴尔干纪行之二十: 谁是胜者 巴尔干纪行之二十: 谁是胜者 二战后,欧洲爆发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战争,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世纪之交解体之际的内战。史称“南斯拉夫内战”。 南斯拉夫内战按时间顺序,共分为五场战争: 克罗地亚战争。1991.3.31.—1995.11.12。 斯洛文尼亚战争。1991.6.27.—1991.7.6。历时十天,也称“十日战争”。 波黑战争。1992.4.—1995.12。 科索沃战争。1999.3.24.—1999.6.10。 马其顿内战。2001.1.22.—2001.6.11。 纵观百年,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这片地域,经历较大的战争有上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导火索即是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市即今波黑共和国首都刺杀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事件);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纪末至新世纪初的南斯拉夫内战,共三次大战。 一战,开端于同盟国的奥匈帝国首先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塞尔维亚应战后遂加入协约国。最后自然属于战胜国。战后的1918年,建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二战,南共总书记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独力赶走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军队,当然是胜利者。 南斯拉夫内战,胜者是谁? 克罗地亚战争、斯洛文尼亚战争、波黑战争,都以国家独立为结束。若说这些独立国家是胜者,可这些独立国家的军队就是原南斯拉夫军队的一部分,其交战对手也是原南斯拉夫军队,最终,南斯拉夫军队随着这些国家的独立便解体不存。犹如一个大家庭的六个兄弟间(南斯拉夫原有六个联邦国家)武力闹分家,分家即成,看似闹分家的兄弟都获胜,而原来的大家庭已消亡,没了败者,是否等于是胜者打胜了自家? 马其顿内战以阿族武装和政府军达成停火协议而平息。双方平手无胜败。 科索沃战争,因原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闹独立而引燃。由支持科索沃独立的、美军为主的北约军队对南联盟进行空袭和高科技武器打击,南联盟予以反击而开战。最后,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科索沃问题决议”而停战。没有战败方,也就没有胜利者。 不妨一提的是,科索沃战争中,指挥北约军队参战的最高将领美国四星上将韦斯利·克拉克在战后的2004年,以“艾森豪威尔第二”为竞选口号参选总统,初选即遭淘汰,留下笑柄——艾森豪威尔是统帅盟军诺曼底登陆、直捣希特勒老巢、取得反法西斯胜利的二战英雄,举世享誉;1952年竞选总统一举成功。而调动北约先进武器突袭弱小的南联盟的克拉克,连胜者都不是,岂可与当年盟军统帅同日而语。 古今中外,任何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都会埋下继续纷争的隐患。巴尔干世纪之交的这几场战争也难例外。其突出表现就是原是塞尔维亚自治省的科索沃在2008年宣布独立建国,而塞尔维亚坚决反对领土分裂,绝不承认,针锋相对至今,战争隐患犹存。 作为联邦制的南斯拉夫在内战中解体。勉强维持了11年的南联盟(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也在2003年解体。至此,随着苏联解体,原苏联那个主义阵营的所有联邦制国家完败,全都垮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曾与苏联阵营对峙的那个阵营的所有联邦制共和国,却全都长盛不衰。例如与原南斯拉夫接壤的有9个州联邦的奥地利,与原南斯拉夫不远的有16个州联邦的德国,乃至被视为那个阵营的头目有50个州联邦的美国。原因何在? 此行巴尔干半岛20天,告别时回望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心中唯有默默祈愿:各国各族群今后都能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把“欧洲火药桶”的帽子彻底扔进亚得里亚海。(全文完)
最后修改于 2018-09-25 11:23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