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奇景成双 奇景成双
图9、彩翼滑翔机。 奇景成双 在敦煌莫高窟见游客众多,不奇怪,那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学还是我国所有古代佛窟中,唯一成为世界研学对象的一门学科,世人争睹,自不待言。 第二天乍临鸣沙山景区,不禁惊讶于游客更是爆满。一望无际的鸣沙山,游客骑乘的骆驼队,前行的远到天边目力穷尽处,后边游客排队等待启程的乌央乌央一大片。 以前到过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的库布齐沙漠,还在埃及进入过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也没见有这么多游客。 鸣沙山规定70岁以上不能骑乘骆驼,始料未及。我过去在内蒙库布齐沙漠骑过骆驼,特别是我和老伴儿在非洲埃及的撒哈拉沙漠骑骆驼时,那里都没有年龄限制。赴埃及同行旅友有一对80多岁的老两口,也和我们一样,顺利地骑着骆驼徜徉那世界最大沙漠。 但规定须遵守。我和老伴儿便登上最近的一座沙丘,目送绵延不绝的骆驼队,仰望彩翼高飞的滑翔机,欣赏起伏如涛的沙山岭。 沙丘上,我俩没久待就离开了。因为沙丘在哪片沙漠都会有,而这里的沙山环抱下,竟然有一汪长100多米,宽达数十米的月牙状泉湖,才真正是奇观。我俩快步到了这里。 真是个匪夷所思又石破天惊的存在。 四面沙山犹如高大的盆壁,一泓碧波就在阔大的盆底荡漾。水从哪里来?只能是湖底下有泉源。可方圆几百里黄沙漫漫,远处的溪河早已径流干涸,河道都远远地湮没在漫漫黄沙下。怎么还会有水进入地下补入月牙泉?靠下雨?绝无可能,敦煌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00多毫米,雨水存得住吗? 再说了,这敦煌沙漠大风四季不断,旁边一千多年前开凿的莫高佛窟,那数百个洞窟在清代就已被大风卷起的沙砾掩埋。清末王圆箓道士主持莫高窟时,雇人清扫运沙三十余年,才基本清理完洞窟积沙。同理,风卷黄沙低处落,几千年过去,沙山下的月牙泉竟然没给沙土埋掉,至今无解。 临水欣赏,碧绿清澈的泉湖静静地睡卧在沙山的怀抱里,近岸处的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酷爱游泳的我,真想跳进这柔波里,“甘心作一条水草”。可我遵守景区不能涉足泉湖的规定,只把心意倾洒水中。 据史料记载,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这里就有人们来看稀罕,距今已经两千余年,照样是:沙不埋泉,水不干涸;沙水共存,依恋年年。 从目前所有国内景区和世界著名景区的资料看,像敦煌这样的大漠沙山中,能出现月牙泉这样一泓碧水,足以石破天惊。况且沙山、泉湖相依相恋,共存千年不变,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联袂组成一个景区,更属神州仅见,举世罕见。 试想,若只有沙山,这鸣沙山就与地球各处沙漠一样,混混沌沌全是黄沙,景色单一,视觉乏味,游客不一定非来这里作沙漠旅游。若只有月牙泉,没了四围无边的黄沙,那月牙泉就与天下在青山、在绿野的其它泉湖一样寻常。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千里万里地跑到这里来,哪儿没有一片泉水呢? 但,独一无二的沙山怀抱清泉,清泉安家沙山,携手成了独一无二的景观。 神州佛窟多了,只有莫高窟保有一处轰动世界的藏经洞。神州沙漠多了,只有鸣沙山怀抱千年莹碧澄澈的泉湖。 奇景成双,当属敦煌。(全文完)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