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雅丹

2021-10-05 10:07 阅读(?)评论(0)
                         初见雅丹
 图1、当金山下,时见牧马。

 图2、大柴旦火车站。

 图3、我们住在大柴旦行政区驻地柴旦镇的天成大酒店。

 图4、柴达木山野晨曦。

 图5、我在鱼卡服务区留影,背后就是我们西北环线旅游乘坐的大巴车。

 图6、沿途草滩,即将进入南八仙地区。

 图7、进入南八仙雅丹地貌区,海拔3200米,面积2·1万平方公里。

 图8、方山(状)雅丹。

 图9、神秘莫测,老伴儿未敢在此留影。

 图10、我在拍摄金字塔状雅丹。

 图11、千帐兵营。

 图12、红色雅丹。

 图13、黑色雅丹。

 图14、黄色雅丹。

 图15、雅丹之舟——骆驼,这样红色皮毛的骆驼不多见。

 图16、地貌风蚀明显。

            初见雅丹
    初见雅丹,是从敦煌向南翻过当金山口进入青海省的第二天。

来到青海省第一天,我们住在海西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柴旦镇。因这里驻有县级大柴旦行政区(不叫大柴旦县)机关,所以此镇俗称大柴旦。次日一早,我们的行程是前往200多公里之外的著名大盐湖东台吉乃尔湖,并不知晓路途还有什么景区。

车行20多分钟经过鱼卡服务区后,路两边的地貌恰似藏北的羌塘草原,一坨一坨的绿草显得颇有生机。尤其是先后相遇一大群黑色的牦牛与十几只褐色的骆驼,都在低头啃食。车中望去,犹如天地间展现出鲜活的巨幅高原牧歌图。十几分钟后转入315国道行驶不久,便进入地无寸草、天无飞鸟的戈壁滩。荒凉、寂寥得难以想象。此时,祁连山余脉已消隐在车后,极目惟见直达天际的苍茫、辽阔。不及遐思,路边莽原之上忽然陆陆续续浮现出一些小土包,姿态各异,大小不等,渐行渐多,望不到边;不一会儿,便密密麻麻起来。这是我遍走国内各省区和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从没遇到过的地貌——雅丹(雅丹,出自维吾尔语“有陡壁的小丘”的发音“Yardang的音译)。

毫无准备和期待,我们一下子进入了南八仙雅丹地貌区。

童年时代,我从连环画书上初识雅丹地貌。但一直无缘得见。后来知道这是一种在干旱少雨地区,岩石或富含矿物质的岩性土,由风蚀作用和间歇性流水侵蚀形成的怪石或土墩集簇如林的地域。由于这些散乱密布又形态怪诞的岩石、土墩上及周围,动植物无法生存,更没有民居,且长年大风呼啸,凄厉骇人,人们又叫它“魔鬼城”。

这片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的“魔鬼城”,是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区,雄浑壮阔,世所罕见,却还没有开发成景区。不禁想到诗仙李白和大旅行家徐霞客,他俩当年遍走全国都不用买门票的那些旅游胜地,而今大都成了收费景区。但他俩若是来此,仍然是无门票可买。我们自然也检漏一样地不用掏钱,就停车下去逛了一番。

丽日晴空下,我伴随众多旅友前呼后应地走进这南八仙,并没有“魔鬼城”瘆人的感觉。那无边大地万象森罗地兀立奇异莫测的雅丹,随着我们徜徉其间,移步换景,姿态变幻,都在静待我们这些远方来客与之相识。高者有二三十米,低者也就一两米;因所含矿物质或化学成分不同,颜色土灰、赭红、黧黑、中黄等不尽相同。其形态或横卧见方,或陡立峭拔,或浑实如柱,或薄削似矛;有的像城垛,有的像烽燧,有的像蒸馍,有的像窝头,有的像扁草帽,有的像尖头锥,有的像铁砧板,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挽发螺髻,有的像浮海鲸背。据高处眺望,若临军帐兵营;临沟槽(凹地)顾盼,时现脊状隆起。万千气象,一时尽收眼底。

徒步赏游罢,登车继续前往东台吉乃尔湖。孰料接着一百多公里路程,也几乎全在这片雅丹区行驶。我没有放弃难得的机遇,调整好相机的感光度和快门速度,狂拍了一路,不枉此行。

原始野性的魅力,朴拙深沉的情致——南八仙,就这样留在了我的心底。(全文完)

 图17、315国道穿行在南八仙雅丹地貌区。


 图18、走近雅丹。


 图19、20世纪五十年代,南方8位女勘探队员在此地遭遇沙尘暴,不幸殉职;后人为纪念她们,命名此地南八仙;如今采油机已经运行在此地,先烈当含笑九泉。


 图20、登高远眺雅丹。


 图21、犬齿状雅丹。


 图22、鲸背状雅丹。


 图2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图24、我在初见的雅丹地貌区拍摄、徜徉,欣赞祖国博大壮丽。


 图25、西北环线旅游简图(感谢网络图片)。









 

 



















  最后修改于 2021-10-25 22:57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不止盐多 下一篇:废墟不废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