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古巴见闻之二 食品配额古巴见闻之二 食品配额 这次中美洲之行,最牵动心怀的是古巴。 早在1962年小学六年级时,我们合唱团演唱过一首歌曲《哈瓦那的孩子》。近60余年过去,曲调和部分歌词一直未忘。在从墨西哥的坎昆乘车前往飞向古巴哈瓦那的机场路上,我不由地哼唱起这首歌:“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不料,我右边邻座比我小1岁的王先生也随声唱起来:“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 这首歌最后唱到:“赶走了庄园主,建立了新古巴;······祖国像太阳,生活像彩霞······。” 如今即将到达古巴,说实话,心中满是美好的想象。 从墨西哥坎昆起飞,1小时10分钟后着陆哈瓦那市何塞·马蒂机场。 乘车进市区,浏览市容,除了见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旧城区,有西班牙殖民时期留下一些壮观的欧式建筑,以及海滨大道沿线能间或看到较现代的高楼大厦外,其它居民街区,房屋大多破旧,环境甚至脏乱。加之道路上稀少而老旧的汽车,自然就想到经济不景气。一问地导红梅女士,果然不咋地。 民以食为天。红梅说她们日常的食物,全是配额定量供应:“现在(2016年)是每人每月7磅大米、3磅蔗糖、7个鸡蛋、1个鸡腿。不够(吃),就要去(自由市场)买高价的。国家供应的大米0·4比索1斤,自由市场的(大米)4比索1斤。” 我随口相问:“这吃的定量,凭啥供应呢?” “我们有《食品供应本》,每月凭本上的定量去买。” 她的回答,自然让我想起了我国几十年前用过的《粮油供应本》。那是城市居民和有的乡镇居民(不产粮食地区)的“命根子”。河南开封市居民口语中把它叫作“面本”(凭“面本”上的每人定额,当地人只供应白面或杂面,南方人有户口迁徙证明的,粮食定额中可供应若干斤大米)。当年、人若去世,其“面本”(《粮油供应证》)必须上交有关部门。所以,说某人“交‘面本’了”,就是婉转表达某人“没了命”的意思。 在那使用“面本”的年月,可以说家家粮食都不够吃,主要是定量少。我13岁小学毕业前,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时候,每月粮食定量仅25斤。搁现在,肉、蛋、奶随便吃,粮食当然够。可当时,每月每人只供应2两油,肉、蛋平时没有,只在国庆节和春节时每人供应半斤左右,牛奶长年见不到。肚里“油水”少,饭后就饿的快。同时,连蔬菜都另有《副食供应证》限量定额供应。也就是说,“瓜菜代”来填饱肚子都不可能。特别是“困难时期那三年”,野菜、槐叶、萝卜缨、红薯藤等,我家都曾作为“代食品”摆上餐桌。 收回思绪,言归正传:红梅地导所言不虚,当天即证实—— 我们旅游欧、美、非各国,地导基本都是和我们一起三餐。包括此番中美洲旅游,我们在与古巴相邻的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地导也是和我们共同就餐。有时在中餐馆,我们游客十人一桌就餐,领队(北京出发,全程随团)、地导、司机三人还一起“吃小灶”,菜肴会更好更多些。但到达古巴当天,正值晚餐时间。红梅带我们进餐厅安排就餐后,便转身离去。此后几天游览,红梅自始至终都是吃饭时不见踪影——我们是外宾,饮食特殊供应;红梅作为古巴居民,就不能享用她定量配额之外的饮食。 红梅说到,他们国家使用《食品供应本》,还是向我国学习取经后采用。 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革命成功,建国后实行了苏联“那一套”,经济一直不景气。虽然可以拿盛产的蔗糖去换苏联的工业品,但民众的食品一直短缺。于是,在1960年,古巴第一个访问我国的代表团(团长是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格瓦拉),就从北京学到了给居民食品配额的办法,古巴的食品供应本随之诞生。 在我国,随着1978年开始改开,经济迅猛发展,包括食品在内的物资极大丰富。用于食品、用品等各种定量配额的本本、票证,都早已完成历史使命,成为收藏的文物了。可在古巴,它还是人们的“命根子”。 不言自明,根本原因是,凡是搞苏联那一套的国家,都经济落后,民生凋敝;当年东欧诸国如此,古巴至今也不例外。 有希望的是,红梅告诉我们,他们国家在2011年之后,新领导人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和其它各项改革,促进了古美关系“破冰”,生活已在慢慢改善。“现在让我们作小生意、可以在家门口摆摊儿卖东西了,国外进口的东西也多起来······”。说这些时,红梅脸上露出了笑容。 毕竟改开刚起步,我们在古巴还不时感受到一些“弊端”。例如,我们所住的是外宾酒店,有Wifi可用。一旦离开酒店,手机微信就没有了信号。红梅说,只有一些机关办公室、学校的教室等地方有信号,能用电脑、手机,其它大部分地方,电脑、手机都不能用。 古巴的改开,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随着改开进程,古巴民众会实现歌中所唱:“生活像彩霞······。”
最后修改于 2022-08-25 12:16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古巴见闻之三 塑像漫记
下一篇:古巴见闻之一 苏制汽车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