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古巴见闻之一 苏制汽车古巴见闻之一
苏制汽车 在世界许多国家城市游览,特别是首都,都会见到路上的汽车长龙,时不时还会拥堵。但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市,非常意外,路上汽车了了。而且所见并不多的来往轿车中,多数竟是苏联解体前出厂的车。其中比比皆是当年苏制低端的拉达牌轿车,车身破旧,漆皮剥落,跑起来噪音一路,堪比“老爷车”。 如此现状,对我们已经70多岁的人来说,稍加回忆,不难找到答案。 根源就在苏联。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成立古巴共和国后,便加入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当时,苏共以“老子党”自居,对阵营中各国的政、经、军等方面进行掌控。阵营各国的工农业生产,都要听命于苏联的安排。譬如对东欧诸国要求:罗马尼亚主要搞污染较重的石油化工,匈牙利有多瑙河水灌溉之利就多生产粮食,捷克、东德搞机械加工等等。苏联则从这些国家“各取所需”获益。 热带岛国古巴,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向为甘蔗生产大国。地处北温带不能种植甘蔗而缺食糖的苏联,便让古巴扩种甘蔗、多榨蔗糖。然后,叫古巴用蔗糖换取苏联过剩的工业品诸如汽车、燃油等。当年,古巴半数农田是种植甘蔗,每年蔗糖出口量世界第一。我国在“困难时期”也曾大量进口古巴蔗糖。我们这代人,当年都凭定量的“副食品票证”,买过伊拉克蜜枣(椰枣)、古巴糖来补救口粮短缺。 当年,类似古巴这样,在经济建设中工业缺位,专意靠农林种植换取工业品的,还有亚洲那个半岛北边的国家。那里适宜种苹果,苏联就让该国大种苹果,然后用自己较多的石油去换苹果。1971年该国电影《摘苹果的时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状况。 1991年之前,古巴的汽车、燃油等,几乎全是用蔗糖等农产品从苏联换取,所用不缺。但苏联解体后,此路断绝。只剩下原有的汽车,“天增岁月车增寿”。苏联解体几十年过去,可不都成了“老爷车”。取中文名字“红梅”的古巴地导姑娘对我们说:苏联一垮掉,我们的(新)汽车就没了,(汽、柴)油也没了;唉!就这样了,你们都看到了。 要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各国对国计民生中各类产品的需求,无须,也不可能完全自产自足。但古巴却在建国后,视一海之隔的大国为敌,也不与相近的墨西哥等国发展经贸关系,只把国民经济一直“吊”在苏联这棵“大树”上。“大树”一倒,几乎一筹莫展。 也有希望,红梅介绍道,近几年,他们领导开始改进,“商贸有些搞活了”。她还以车为例,说是“苏联(汽)车不行了,但其他国家的汽车已经开始有进口了”。“现在有些古巴人到外国去工作,挣了钱买的外国车,国家也允许他们带回来。”她又说道:“我们古巴姑娘找了外国人结婚,也都能带汽车回来。” 果然,稍加注意,能看到间或有福特、标志等汽车在路上疾驰向前。(全文完)
最后修改于 2022-08-05 10:5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古巴见闻之二 食品配额
下一篇:华山三章之三 喜走智取华山路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