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新疆散记之四 净土喀纳斯新疆散记之四 净土喀纳斯 向往喀纳斯久矣。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通过电影、电视,欣赏过新疆的山川地理风貌。1981年因军务到新疆,从乌鲁木齐起飞,俯视过天山冰峰和天池。乘汽车从鄯善县机场到吐鲁番,身临过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坎儿井。那时所看到、了解的,多是新疆“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我们新疆好地方》歌词),“广阔的草原,富饶的牧场”(语出电影《天山的红花》)等景象。 1990年代,改革春风强劲之时,忽然从电视上看到新疆开发了阿尔泰山中人迹罕至的喀纳斯湖景区。那原始山林与处女湖泊之净美,举国无双,世界仅见。与新疆“戈壁沙滩变良田”、“广阔草原、富饶牧场”等人们见惯了的景象大相径庭——这西域江南的名山秀水,不愧“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当时就想:今生若不亲临此地,会是这辈子旅游生涯的一大遗憾。 悠悠30多年过去,已成古稀老翁的今夏(2024年),万里旅程走向了喀纳斯湖。因为早已打算像当年电视镜头那样,在高出湖面650余米的骆驼峰顶,居高临下观赏湖区全貌。所以,就乘景区的电瓶车抵达距峰顶观鱼台垂直落差100多米的登台起点。从那儿再上1068级山径台阶,就可抵达观鱼台。 不料,乘电瓶车刚来到骆驼峰下的登观鱼台起点,风起云涌,山雨不期而至,哗哗降落。在陆续乘车来到此处的数百位游客纷纷找地方避雨时,我买来雨衣,开始冒雨冲风,向上攀登。 登台步道起始,坡度较缓,组成台阶的条形木板间有漏水空隙,减轻了湿滑。但步道是沿山脊而上,风力强劲,身躯要不断调整,弯腿弓腰,并以体侧迎风,使被风面小,不易吹倒。雨水就只能让其顺雨衣流布全身了。裤脚、鞋袜很快湿透,哪还顾得上?我只能双手护紧雨衣扣间的缝隙,那里面两部数码单反相机,千万不能进水。 山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上行及半,条条雨线便成了滴滴雨点,疏落无碍了。脚下的木质台阶已尽,改走石阶,所幸也没存积水。我注意到,登台步道并非沿山脊直线修建,而是在山脊较宽处,因地制宜,步道曲折拐向临湖一侧。这样,游客全程都能观湖,移步换景,尽赏湖面的千姿百态。我端出相机,走一段停一停,拍摄一会儿,让相机留下狭长喀纳斯湖的不同身段。 待到登上观鱼台,长24.5公里、平均宽1.9公里的喀纳斯湖便一览无余。这是座因冰川融水汇流山谷形成了喀纳斯河,被岩石堆积堵塞,河面展宽形成的冰碛堰塞湖。东北方上源和西南方湖水溢出堆积物进入细长的峡谷河床后,都仍叫喀纳斯河。 此时,骤雨初歇,浓浓的湿气弥散成淡淡的轻雾,湖山壮阔的喀纳斯像是披上了一件巨大的纱衣。远处湖面呈奶青色,泛着微光的银辉;由远及近,湖水又像一条孔雀蓝色的宽宽罗带,飘落在浑莽的山谷间。我想到了早先传闻的“喀纳斯湖怪”,凝神垂目在湖面,观察好一阵,波澜不兴,水面平平,倒是湖上几艘不大的游船,距离较远,鸟瞰轮廓迷蒙,难辨何物;若不知近年兴起了游船载客赏湖,可能会有人疑似湖怪。 湖岸山高坡陡,峰峦倚天,森林墨绿,草坡青葱,眺望无际,神秘莫测。不知何时,雨后的山岚雾霭聚成了一缕白云,轻轻飘荡在山腰。粗旷的山野,因之平添了些许清秀。环视万籁无声的湖区,更显得深沉、幽静,给人置身世外天地洪荒之感。 有些出乎意料: 登上观鱼台的游客络绎不绝,都静静地拍摄,默默地观赏,没有了大家伙一扎堆就笑闹喧腾的嘈杂。 登上这1068级台阶时,我没见到有人丢弃的垃圾杂物。下山时我又留意,也没见任何丢弃物,沿途清洁如初。 “净土喀纳斯”依然未变。希望它湖山常在,不要人为去改变。改天换地在这里不应该被允许。惟愿我们的后世子孙一代代再来此地时,仍能欣赏到一片净土。(全文完)
最后修改于 2024-12-28 15:31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旅日散记之一 这里四无
下一篇:新疆散记之三 无海有爱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