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抬棺

2020-09-15 09:37 阅读(?)评论(0)
                                      四王抬棺
 图1、老伴儿在塞维利亚大教堂(主教座堂)前留影,教堂建于1402-1506年。

 图2、亚松森门(西门),门上有圣女雕像。

 图3、洗礼门(北门),门上有三圣人雕像。

  图4、王子门(南门),门前有复制的希拉尔达神女青铜像(原铸青铜神女像在教堂东侧98米高的钟塔顶端)。

 图5、我在教堂内主圣器室拍摄。

 图6、圣杯圣器室中有西班牙美术大师戈雅(1746-1828)的名画《胡斯塔和鲁菲娜圣母像》。

 图7、主圣器室中央摆放着16世纪胡安·德·阿尔菲制作的银质圣体龛,重达475公斤。

 图8、名画《天使释放圣彼得》,由胡安·巴尔德斯·莱雅尔作于1665年。

 图9、教堂主祭坛,1482-1564年制作的镀金木雕高30米,宽20米,表现了基督生平的36个场景。

 图10、教堂内的银祭坛(赦免祭坛),18世纪制作。










图11、我在拍摄四王抬棺铜质墓葬。






 图12、哥伦布的遗骸,于1898年从古巴运回后,葬于四王所抬棺柩中。

  图13、抬棺的四位,是西班牙四个古国卡斯蒂利亚、莱昂、纳瓦拉、阿拉贡的国王雕像;右前者上衣有莱昂王国的雄狮戴王冠标志,右后者上衣有纳瓦拉王国的链条标志。








图14、前边是女性雕像,代表卡斯蒂利亚伊莎贝拉女王,其上衣有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城堡标志。她身后是阿拉贡国王雕像,其上衣有阿拉贡王国的竖条标志。




 图15、哥伦布灵柩遥对银祭坛(赦免祭坛)。

 图16、棺柩底部是西班牙1492-1506年使用的天主教君主纹章:黑鹰头戴金冠爪持盾牌。

   图17、西班牙天主教君主纹章:黑鹰头戴金冠爪持盾牌;四大王国纹章下边的石榴纹章,是格拉纳达王国的标识(感谢网络图片)。

 图18、我在瞻仰哥伦布灵柩。
             
                         四王抬棺

在塞维利亚大教堂的主礼拜堂南边,一座铜质墓葬,是四位国王雕像抬着一副棺柩。说这种葬式举世罕见,或举世仅见,绝非虚言。此番我目睹之前,还从未听说过。

是谁获此哀荣?

即非王亲,也非国戚——棺柩内是大航海家哥伦布的遗骸。

面向四王抬棺雕塑,左前雕像应是卡斯蒂利亚国王(该国位于今西班牙中部、北部),她的上衣有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城堡标志,从她圆润的面庞及王冠下露出的绺绺秀发可知,她代表着该国著名的伊莎贝拉女王;右前雕像是莱昂国王(该国位于今西班牙西北部),他的上衣显出莱昂王国的雄狮戴王冠标志;左后雕像为阿拉贡国王(该国位于今西班牙东北部及意大利半岛南部),那上衣可见阿拉贡王国的竖条标志;右后雕像显系纳瓦拉国王(该国位于今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脉),上衣则是纳瓦拉王国的链条标志。这四位抬棺者,正是古代西班牙大地上曾经的四个国家的国王。如今的西班牙国旗和国徽,上边也仍旧标示着象征这四个王国的图案。

有人曾说抬棺者是四位骑士。那是未注意到前边两位抬棺者不仅头戴王冠,还都手握象征王权(皇权)的权杖。后边两位由于要双手把扶棺柩保持平稳,不能再握权杖,但也都头戴国王王冠。而骑士不仅无权杖在手,且只能戴头盔,不能戴王冠。

四王抬棺,表明西班牙给哥伦布的是超凡的国葬。

哥伦布绝不会想到身后竟会在西班牙有此国葬待遇。他的祖国是意大利。

1452年出生在意大利第一大海港城市热那亚的哥伦布,是犹太人。家乡的地中海使他从小练就了一手航海技能。地中海太小了。成年后,他曾在祖国意大利,后来又到濒临大西洋的法国、英国去寻求远航大洋的机会,却都未如愿。

当时第一航海强国葡萄牙已经组织船队扬帆远洋。1484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派遣的航海家迪亚士率船队出征南大西洋,抵达了非洲沿岸的刚果河口。已四处求告十几年有志难伸的哥伦布闻讯赶赴葡萄牙,向若昂二世呈献了自己向西远航印度的计划。但若昂二世正一门心思要开发非洲大陆,无意它顾。不甘赍志终老的哥伦布只好东去邻国卡斯蒂利亚寻求远洋“出路”。

就像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哥伦布这条“万里鲸”遇到了赏识他的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

1492年,与夫君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一起掌稳王权后的卡斯蒂利亚国王伊莎贝拉一世女王,迫使曾多次进攻卡斯蒂利亚的格拉纳达王国献城投降。初步实现西班牙统一后,随即赞同哥伦布远洋西航。史载,她不仅说动夫君也支持哥伦布,还变卖自己的首饰资助哥伦布。

目光远大的掌权人,在黄土地上的文明取得进展后,便放眼蓝色文明——要向海外发展。

具有阔大开放胸怀的决策人,敢于并善于引进外国人才,重用外国人才。

年已40岁的意大利人哥伦布,在149283日奉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王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帆船从巴罗斯港起锚远航。由此开始到1504117日,哥伦布四次横贯大西洋,往返北、南美洲和欧洲 ,完成了被誉为“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尽管他到达的并非印度和中国,但他作为先驱之一,与许多航海家、科学家开辟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从此,以远洋航海为肇端的蓝色文明遍及全球,促进了各大洲的文化广泛交流;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借助海洋运输逐渐在全球兴盛;较先进的欧洲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欧美引领世界的科技进步直至今天。这一切追根溯源,会有许多人的名字熠熠闪亮,哥伦布无疑是较早光芒耀眼的一位。

哥伦布在1504117日最后一次从美洲回到西班牙的当月26日,他的“伯乐”伊莎贝拉女王即去世。一年半后的1506520日,54岁的哥伦布也溘然长逝。

正所谓葬事多磨。1506年在巴利亚多利德去世的哥伦布,先入葬该市一座修道院。三年后迁葬于塞维利亚修道院。1537年,哥伦布儿子迭戈的遗孀玛利亚,遵照哥伦布祈愿葬在他发现的美洲的遗嘱,将他的遗骸与自己丈夫迭戈的遗骸,送到美洲多米尼加的圣多明各大教堂安葬。1795年,法、西战争后,西班牙割让多米尼加给法国,便派人将哥伦布的遗骸转葬到治下的古巴哈瓦那。1898年古巴脱离西班牙独立。西班牙遂将哥伦布遗骸运回西班牙隆重安葬在塞维利亚大教堂。

葬事还曾节外生枝。1877年,多米尼加圣多明各大教堂施工时,挖掘出一个装有遗骨的铅盒,上边刻有哥伦布的名字。多米尼加人便认为哥伦布仍葬在此处,1795年迁走的是他人的遗骸。但西班牙一直不承认。这桩百年疑案直到2002年才揭晓。DNA技术用于塞维利亚大教堂的遗骸与哥伦布胞弟和儿子遗骸的DNA比对,确证塞维利亚大教堂四王所抬棺柩中,正是哥伦布的遗骸。

于今瞻望四王抬棺墓葬,不能不想到我国古代大航海家郑和。他的航海业绩毫不逊于哥伦布。从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朝宣德八年),他受明朝皇帝派遣,驾驶吨位大于哥伦布所驾船的旗舰、率领船只超过哥伦布的船队,七次远航西太平洋、印度洋,其中三次横贯印度洋,分别抵达东非(第46次抵达今肯尼亚)和南非(第7次抵近莫桑比克海峡)沿岸。这一航海历程史无前例,比哥伦布的首航早了87年。然而,兴业不成、守业无能的明朝后代皇帝,不但未像西班牙及欧洲诸国在哥伦布之后开辟大航海时代,竟随后实行海禁政策,“不准片帆出海”,把拥有18千公里海岸线的我国临海渔民的饭碗都砸了。有史家还考据,持续实施“海禁”的清朝,由乾隆皇帝下令焚毁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所有资料、实物,遗恨永远。

还令人痛惜的是,郑和晚年及去世安葬的历史记载含混不清,莫衷一是,葬地不明。今江苏省将“南京牛首山郑和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墓主是否郑和,史界迄未定论。

倘若明代宣德朝之后能给郑和以“四皇抬棺”般的葬仪并延续郑和的航海事业,清朝继之,那朝政必定胸襟阔大。明、清乃至近当代的我国历史,定会是另一番开明、兴盛的篇章。

想远了,就此打住。在心里对四王抬棺表示崇敬吧。(全文完)

 图19、教堂内有五座正厅,这座正厅内的巴洛克式管风琴有三层楼高。


 图20、老伴儿在唱诗班后廊大厅打柔力球。


   图21、1685年制作的彩绘玻璃。


 图22、教堂内有红衣主教唐璜·塞万提斯的墓室。


 图23、橙树庭院是1402年建教堂前的清真寺原址遗迹。












 

图24、钟塔初建于1198年(原为清真寺宣礼塔),高98米,顶端是4米高的希拉尔达女神青铜像。


 图25、塞维利亚王宫保存的圣母护佑子民画像,前左为哥伦布。




 

 

 

 

 

 

 

 

图26、牟利罗1656年绘制的《圣安东尼奥的幻象》油画。




 图27、大教堂外的女王广场,竖有罗马教皇保罗二世的雕像,他于1982、1993年两次造访塞维利亚大教堂。


 图28、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画像(感谢网络图片)。





 

 













 图29、伊莎贝拉女王画像(感谢网络图片)。




    图30、哥伦布航海图(感谢网络图片)。

  图31、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图32、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小型张。

 图33、郑和下西洋航海图(感谢网络图片)。




  最后修改于 2020-09-15 16:30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苍生之舞 下一篇:“私奔”龙达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