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险石人山

2024-01-25 06:41 阅读(?)评论(0)

履险石人山

在豫西石人山,我们被迫、却又勇敢地闯入一条原始峡谷。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的“中原一绝”石人山,从养在“深闺”中被人渐识。至今(至1997年),景区从东面进山,登山走南线、西线,或石阶、或坡道、或栈梯均已筑就;唯北线仍荒径逶迤、林莽草野。6月13日,我们便沿北线探奇寻幽。

午后,从九曲瀑上通天梯,再登北峰,蓊郁的山林迅即把炎日隔在世外。大家前呼后应,又笑又唱,自然的天趣使人劳逸皆忘。抵达1626米高的北观景台,众人兴犹未尽,又向西北登攀;当傍晚接近2045米的老君峰时,突然崖断路绝。

我们一行12男2女,共14人,分头寻路都失望而归。南面是绝壁深渊,西面是原始森林;北面路标“魔鬼石”,通向山外邻县;向东原路返回则劳力费时,眼看夕阳西下,恐彻夜难归。情急中,我注意到东南面一条峡谷——

思绪很快把我往昔24年从戎,多次山地行军、跋涉的经历从脑海深处调出——军旅山野定向的经验告诉我,这里是回归捷径。虽然斜坡在60度以上,陡峻多折,但有积土,说明下边没有高大绝壁;密织的树藤可作援手,还可踏脚;当天农历初九,月夜,山月贵如灯呢······。我一边揣度,一边下行试探。向下百来米,但见树少石多,峡势变窄,出现峡谷常有的“瓶颈”地貌。我小心翼翼地抠住石缝,扒紧石棱,缓慢下移。偶尔用胸脯贴近石壁,转头向下看去,只见峡深无底,前程莫测。遂灵机一动,就便处掀翻一块石头,从落石滚动的声音,我判断下边没有深潭巨崖。这时上边传来问话:“下边有路吗?”我难以正面回答,便高喊:“可以下——来吧!”随之,上边传来窸窣的拽藤踏石声。我估计年轻胆大的男同仁会跟下来,其余的可能原路返回。不料大家全都向下闯来——我是从大家呼唤应答、提醒小心的声音中得知。

天色渐暗,四周更显得阴气森威;蛛网拂面,枯藤绊脚,向上看山势压顶,向下行若坠深井。这时,一庞然悬石断路,两侧深壑骇人。我审视后,用左手抵住石上凹处,右手抓牢石畔裸露的树根,像壁虎一样趴着顺石面下移,两脚垂空,体重全在双手上,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抓树根的手一点一点地松,身体一点一点地坠。正当树根将尽,千钧一发之际,双脚哗啦一响,够到了下边落叶,我略一松手,身子便直陷下去。说时迟,那时快,还没有来得及有惊恐的反应,人已跌坐在半人深的落叶堆中——这一段,怪石嶙峋间全是厚厚的落叶,天高地燥,经年不腐,真是荒凉。再向下,有两座巨崖呈“V”状拦挡。石上平滑如砥,没着没落。我沿崖边缝隙侧卧,右臂伸直在上贴紧石缝,左臂屈肘左手五指张开按住石面增加摩擦力,以免滑坠,躯干像蛇一样缓缓扭动而下;接近石缝下沿,眼疾手快地撑住崖旁松树,顺势溜下踩住凸起的树根,终于过了这一关。

有一段,峭石间树木左右歪倒,像是山洪冲激而成。面对这鹿砦般的险阻,只有发挥攀树跳枝的返祖本能。这时,歪斜的树干、丛生的枝杈就成了阶梯。每次腾跨都须小心,一防衣物被钩挂碍事,二防枯树干枝折断遇险。因我在最前边,便在双脚能够触地时,尽力掀掉松动的危石,拉断腐根细藤这些隐患,以免殃及后人。并不时地呼喊几声,招呼大家。

难能可贵的是后边男女老少13人。大家长年坐机关,多数人从来没有山野行军(不是走景区山路)经历;况且李秘书长和提案委潘主任都年近花甲,小王女士与小宋姑娘都娇小体弱。每人都意识到,野山荒峡把大家抛入患难与共的境地,当坎坷、艰危这些书本上的字眼,一旦活生生而又恶狠狠地迎头扑来时,别无选择,只剩下决心生还的人与险恶的自然环境这一主要矛盾在较量。勇敢还须团结,团结激发勇敢。暂时的胆怯和犹豫很快被勇往直前替代,平时交往不多的科室人员当即拧成一股绳。在群威群胆的气势下,个人的胆魄、体能都得以超常发挥;主动协同、扶危济困的美德顿时生动体现。悬崖陡坎处,两人牵引而下就能化险为夷;巨石棱磳处,身高先下的用手臂、肩膀托垫后者,就会有惊无险。小王、小宋俨然成了女战士,表现得异常勇敢;她俩一番整束衣装,毫不犹豫紧随大家;还甩掉一直手提的食品,腾出双手挽树拽藤扒石缝,毅然跟进。

互相帮扶中,一道道险阻被成功越过。危难见真情,在惶悚可怖的夜半峡谷,政协同仁的互助友爱每时每刻都在凝炼、升华。

惊心动魄地闯了一个多小时,夤夜深沉,高月清亮。银辉树杪间,我注意到峡谷渐阔,堆石见圆,这是临近峡底的地貌。便加快速度,同时借月光不断观察。忽然,我发现一块巨石上有工匠的凿痕,当即惊喜地向上高呼:“有路啦,咱们胜利啦!”随着脚下坡度明显变缓,我一眼瞥见数十米外右侧石壁下,泉水汨汨旁,现出一条小径。看到它,真像看到城市大马路一样——踏上不一会儿,便迈上从西观景台下山的石阶大道了。这时,我才感到汗水已湿透衣背,山风凉意袭人;而面前则是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立体画图。

大家闯过荒峡,都不禁百感交集。有一时瘫坐在地的,有相视喜极而泣的,有的木然无声,似心魄难安,有的大喊大叫欲尽情狂欢······。当我确认这是又重返熟悉的世间道路时,想到了那首歌,那句歌词——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全文完,此文原载1997年12月11日《人民政协报》。

 

 

 

注:石人山于2008年恢复古代山名:尧山。

 

 

 

 

 

 

 

 

 

 

  最后修改于 2024-01-25 07:03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昭君墓感悟 下一篇:名菊觅踪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