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感悟

2024-02-25 00:00 阅读(?)评论(0)

昭君墓感悟

初到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接待处长阿拉塔问我此来打算。我爽快相告:“咱们先去昭君墓——青冢吧。”语气就像娘家人见到婆家人,随意中透着亲近。是啊,自从我们的昭君老大姐两千年前远嫁草原,蒙、汉民族就成为世代难分的两亲家。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连诗圣杜甫也难脱前人窠臼,为昭君定下哀怨基调。千百年来,《昭君怨》、《悲出塞》等诗文、戏曲,不知影响了多少人。我在前往昭君墓地时,古诗浮现脑海,心中不免泛起凉意。

一条笔直宽阔的沥青马路,9公里的距离,汽车十几分钟便来到了昭君墓。走进大门,我不禁眼前一亮,心头一热——好一座美丽园林!

墓园坐北朝南。走过镌刻“青冢”题额的汉白玉牌坊,转过体现蒙、汉人民团结画面的汉白玉浮雕照壁,是绿树红花环绕的广场。正中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骑马并行、亲切相视的青铜塑像。昭君面含微笑,单于神采英武。望着铜像,似乎能感到当年草原万众夹道欢迎昭君的情景。再瞧瞧铜像基座上蒙、汉两种文字的“和亲”二字,一股热流顿时涌遍全身。

在墓园文物陈列室,我又重温了昭君出塞的故事。穿行在墓园如林的历代碑刻间,我仿佛跨越历史,一步步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而后,手抚如丝的青草,快步登上33米高的青冢顶,我久久地徜徉在昭君石刻画像前。这里,能看到连绵大青山巍峨的身影,能看到白云下丰饶的草场和齐整的农田;呼和浩特市区新建的巨厦像是伸手可及,更有这络绎不绝的来人和周围车水马龙的景象,都一起陪伴着昭君大姐。睹像思人,仿佛环佩和鸣,裙裾轻飏,昭君大姐已步态轻盈走来迎接我们——哪有哀怨存身的地方!

我还发现,青冢东南边开掘出一方池塘,岸柳依依,藤萝垂绿;嘎嘎鸭群与莹莹碧水洋溢着一派江汉风光——昭君故里就在长江边的水乡秭归县。此景日夜慰乡思,蒙古族同胞想的多么周到!

其实,这明媚的景象并非刻意营造,它完全是民族和睦、共建家园的一个自然缩影。而开拓这条历史大道,名垂华夏英杰史册的王昭君,生前身后所拥有的全是明朗的阳光。

遥想当年畸形的皇权制度,将昭君从民间选入掖庭。孤居三年多。一腔青春热血怎甘在深宫寂寞中沉埋。当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亲,以表和好之意时,昭君慨然主动请行。这种勇敢的自主婚姻之举,在今天都仍然闪耀着进步的光华。而当时能摆脱深宫幽闭枷锁、“白头宫女”命运,获得人身与精神双重解放,昭君心中该是何等欢欣啊。幸福的准确解释是满足。姑娘个人生活中最大的满足是得到爱情。昭君如愿以偿,唯有幸福,何来哀怨呢?所以,董必武老领导1963年亲谒昭君墓时,曾赋诗斥笑历代某些文人为昭君鸣哀呼怨是“舞文弄墨总徒劳”。

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是,昭君出塞后成为“和蕃使者”。她很快适应了“住穹庐、被旃裘、食畜肉、饮熏酪”的草原生活;作为单于正妻的“阏氏”,生下一男二女。她还尽力传授种田、织布等技术知识,引导边地平等“互市”(贸易);她终生致力于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匈、汉数世无战事,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安定局面起了很大作用。史载,昭君去世后不久,中原王莽当政时,汉、匈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女儿最知母亲心。昭君的长女须卜居次继承母志,动员丈夫右骨都候须卜当,一起挺身而出。奔走双方斡旋,驱散了战云,赢得了长期和平。

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匈、汉和亲,使得民族团结有了血缘亲情作基础。在推动中华大地两千年民族融合、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昭君是杰出的先驱者。她播下的民族相亲相爱的种子,经过世世代代各族人民培育,已塞内塞外到处生根发芽。她的嘉言懿行被后人称为“昭君精神”,为中华大家庭永远敬仰。看看今日祖国大地千千万万不同民族“出塞”、“入塞”的动人事例吧——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一家亲,是名副其实的血浓于水。

作为女性,昭君很美。宋朝以来,昭君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广为传扬的。然而,生有沉鱼之容却不知所终的浣纱西施,与成为连环计中豪强玩物的拜月貂蝉,以及自缢马嵬坡的醉酒贵妃,怎能与昭君相比。西施连着吴、越之战,貂蝉是董卓、吕布残杀的导火索,贵妃杨玉环总与“安史之乱”脱不掉干系。唯有王昭君与和平密不可分。人民热爱和平。受人民爱戴的女性最美。昭君的美,千古不磨。

热情又爽朗的阿拉塔处长在陪我依依不舍地离别青冢时告诉我,据考证,这座青冢距昭君去世的年代最近,近两千年了;作为昭君墓的青冢与蒙古族葬俗之一的土葬、逝者深埋草地不留堆土坟冢不同,是遵照了中原华夏葬俗,按帝后陵制堆筑了高大的封土,祈愿封土上禾草万古长青,便称其青冢。她还介绍,内蒙地区还有几十座昭君墓,都称为青冢;大青山南北、鄂尔多斯高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盟等地,都有不少纪念昭君的名胜古迹。最后,她竟脱口一句如诗的话:“可以说,凡是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就有青冢。”

这是昭君精神广泛深入民心的象征。青冢万古长青。我们多民族的祖国万古长青。(全文完)

 

(此文原载1999年2月8日《人民政协报》)

 

附:董必武诗作《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1963.10.15.

 

  最后修改于 2024-02-25 00:04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相会敖包 下一篇:履险石人山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