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跳伞救生轶事跳伞救生轶事 军中《飞行条令》规定,歼击机(含强击机)飞行员在空中遇到任何无法操纵飞机的特殊情况时,均应立即弃机跳伞救生(在飞行部队,遇有战友跳伞救生成功,往往对飞行员们再展双翅、壮志凌云产生难以言喻的振奋作用)。 昔年我的几位比翼长空的战友,曾有过跳伞救生的经历。年代、地域不同,他们在转危为安中,也境遇各异。
民兵慧眼识敌我 1969年3月4日,在海南岛陵水机场,我们海航4团战友老张(吉林人张宗#)驾歼5在飞高空课目时,意外进入扩散的浓积云中产生错觉,被迫弃机跳伞,降落在五指山丛林中。着地前,树枝的钩挂致老张多处外伤,一时昏迷不醒。百倍警惕的当地民兵误认为是敌机被我击落、飞行员跳伞,高喊着“缴枪不杀”包抄上来。 这一带上空,以前曾有敌军一架F-101战机被我海航10团的战机击中,飞行员史密斯跳伞着陆后,被民兵英雄符气合活捉。所以,民兵们把身材粗壮、氧气面罩仍遮住面孔的老张,误认作史密斯的同伙了。 老张在昏迷中被民兵搜身。突然,民兵小陈喊道:“自己人,自己人!”原来,他刚扒开老张的飞行服,就看见了穿在里面打着多处补丁的衬衣,恍然大悟。当时,飞行部队也都按上级要求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艰苦朴素,提倡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年月可以说,唯有中国飞行员穿衣带补丁。难怪小陈见衣知亲人,慧眼识敌我。民兵们立即将老张抬送到医院。就这样,一件旧衬衣使老张及时得到了救治。
口号的作用 翌年,中队长老李(李福#,河北人)驾歼6空中返航时,因天气恶变无法在机场着陆,燃油耗尽后,跳伞落入琼州海峡。他在波摇浪打的小橡皮舟(与救生伞一起弹射出座舱并自动充气)上向围拢来的渔船尽力呼喊:“老乡——,老乡——”可海南渔民听不懂他的普通话,都驾船保持距离围着他,既不靠近救助,又在疑惑的盯住他;还有的船上民兵端枪对着他(当年民兵武装很普遍)。老李见状,情急智生,赶忙举臂连声高呼:“毛##万岁!毛##万岁!”那年月,就是到过我国大陆的外国人,也能听懂这句口号。渔民们在这“时代最强音”的召唤下,纷纷趋前,把老李救上了船。
圆翅膀的“鸟” 湖南永州之野有座阳明山脉,方圆数百里。1981年8月11日,三大队中队长郝仕#驾歼6在此山上空打空靶时,为避让打断靶绳的靶标,拉杆过猛而使飞机进入螺旋状态。由于距山头高度低,无法改出,便果断跳伞成功。我作为飞行训练参谋随师潘副参谋长(老飞行员)随即赶到现场。我1974年曾参加过空军在广州组织的歼击机飞行中处置螺旋状态的培训,经勘验飞机坠毁情况,战机确属螺旋状态坠地。因山区风速影响,郝中队长乘伞降落在山那边。给我们进山作向导的阳明山林场刘书记告诉我:“刚才来电话,有人在南边瑶仡佬山看到落下一只很大的圆翅膀的‘鸟’。” 当我们翻山越岭到达那处瑶家山寨时,神情安然的郝中队长正被瑶族山民簇拥着。但见有人端着黑芝麻糖茶,有人捧着红辣椒米粉,还有人抱着那时山里不多见的暖水瓶——一幅亲切真淳的瑶家山寨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图画! 一位大概从未见到过飞机跳伞的阿婆走上前来对我说:“呀!了不得,生来只见过天上落下鸟雀,从冇见过落下飞人。大军有个圆翅膀,从天上飞下来,了不得哟!”接着又问:“怎么不落下好多呢?” 面对善良、憨厚的瑶家阿婆,我一时不知该怎么样回答才好……
(原载《人民政协报》1992.7.21.)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