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新疆散记之一 旧貌新颜新疆散记之一 旧貌新颜 1981年3月,军务在身来过新疆,到过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县、鄯善县。 那时的乌市(乌鲁木齐市,下同),成片的民居是低矮的土坯样平顶房;城区仅几条主干道铺设了沥青或水泥板,人行道多是土质。街上汽车少见,马车来来往往,络绎不断。最大的商店红山商场,与内地稍大的县城供销社差不多。 鄯善县机场空军8航校的军车载我们前往吐鲁番,公路主要是砂石路;在经过一片戈壁滩时,路随滩“断”——戈壁滩上,圆圆的鹅卵石滩地上两道车辙印,就是公路了。戈壁行车,慢慢晃悠,没感到多大颠簸,只听车轮碾压鹅卵石的“吱呀”声,有点儿清脆,感受一种稀罕。过了大约数公里的“戈壁车辙印”,我们的汽车又驶上了正规的砂石公路。 快到吐鲁番时,公路渐近右侧(北面)赤褐色的山体。这就是名著《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了。山势不高,寸草不生,顶部平缓,坡度陡峭,且有风雨剥蚀形成的枝杈样沟壑,望去真像火苗一般。环顾四周,火焰山横亘北面,山南即辽阔平坦的吐鲁番盆地,3月初犹寒,不见绿意。除了这条土路和我们的汽车,闻名中外的孙悟空智斗、降服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的“火焰山”地域,再无任何人工景物——空阔、苍凉、寂寥。 今年盛夏再来新疆,昔年陈旧且灰色的记忆,顿时焕然成崭新而艳丽的一幅幅图画。 在乌市,各式各样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丛林一般;不注意上边使用单位的汉文、维吾尔文标注,感觉与京、沪等内地都市无异。大马路和宽街道上,小轿车流若长龙缓缓向前,上下班时段堵车已成常态。马车仍有,全是花棚艳妆,专为游客备用。我们用小半天时间在市中心团结路一带信步闲逛,所遇高鼻凹眼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同胞,小伙儿、老汉,大多是西服、夹克衣装;常见女士与姑娘们是一袭大摆连衣裙,花色艳丽,民族风情靓眼。 闻名遐迩的国际大巴扎、二道桥大巴扎商铺云集,吃、穿、用、玩等各式商品看得眼花缭乱。我们已在吐鲁番葡萄沟、喀什玉器商场、伊犁各地集市买了不少土特产;已不再购物的我们却有了另一番收获——不少商铺的售货员姑娘常常会飘到柜台旁、店门前,独自或三三两两踏乐起舞一番。令人赏心悦目,沉浸在欢愉中。一些饭铺的小伙儿也时不时地“露一手”,有的会花式甩臂将杯中奶茶,直溜溜抛向四五米高的空中,随之以苏秦背剑英姿,稳稳地让下泄若流瀑的奶茶一滴不漏回归杯中。还有的小伙时不时地把将要烤制的馕的面胚,一手一个用食指顶起来旋转、抛起,再接着旋转一阵才送进烤炉(烤箱)。姑娘歌舞、小伙杂耍,真乃安居乐业一景。 吐鲁番市(2015年改地级市)之行更让人恍若隔世。43年前的戈壁土路,代之以连霍高速、312国道和兰新高铁;民航机场更使吐鲁番成为祖国西部空中快速走廊的驿站。昔年荒无人烟的火焰山下,我们去的那天,游客如潮,涌动不绝。面积达9000平米的地宫,内有西游文化长廊、火焰山地理文化厅、高昌历史名人厅等图文并茂的展示;高12米直径65公分的金箍棒式温度计竖在露天敞厅,刻度既显示气温,又显示地表温。 地宫之上的火焰山景区广场,四方衍展各有数公里。唐僧师徒四人雕像、牛魔王与铁扇公主雕像、巨型芭蕉扇等雕塑迤逦排开,让人望而若进《西游记》所描述的场景;不由脑海浮现出四十三年前在此地面对一片凄清荒野的景象。慨然、欣然之余,套用辛弃疾的词句吧: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砂石戈壁路。可堪抚今,火焰山下,一片西游宏图;凭谁问:老夫返童,欢歌可否?(全文完)
最后修改于 2024-09-05 07:2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新疆散记之二 天山天池
下一篇:大相国寺天下雄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