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窟谒塔

2021-08-05 11:23 阅读(?)评论(0)
              赏窟谒塔
 图1、莫高窟小牌坊(王道士当年筹款修建后题字“古汉桥”,1960年代换成郭沫若书写的“莫高窟”三字)。

 图2、我在拍摄莫高窟远景。

 图3、老伴儿留影莫高窟。

 图4、轮换开放的洞窟。

 图5、我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留影。

 图6、第323窟(在洞口外拍摄,下同;洞窟内不许拍摄)。

 图7、第331窟。

 图8、第335窟。

 图9、三层楼,即第016-017窟。

 图10、第016窟佛坛。





图11、第017窟藏经洞。











图12、第017窟藏经洞内的洪辩高僧像(辩,原为异体字,上巩下言;电脑无此字,以辩代之)

 图13、三层楼(016-017窟)外观(左:王圆箓道士1900年发现藏经洞处,右:王圆箓道士所居道观三清宫西偏门)。

 图14、三清宫。


赏窟谒塔

早就知道,游客去拥有735座洞窟的敦煌莫高窟,让看的洞窟极少,A票8座,B票4座,可谓凤毛麟角。

原因,一是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东麓崖壁,是碎石与泥土混合的土石山,不可能像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那样,全是地道的石质洞窟、石质雕像。莫高窟除了几具大佛像是石胎泥抹,其它全是木胎泥抹雕像;从五胡十六国的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始建,至今(2021年)1600多年岁月销蚀、人为毁坏,已不少破损。大量洞窟须修补及修复,不能开放。二是敦煌学享誉世界百年,中外游客众多,只能分流——有人看这几座洞窟,有人看那几座洞窟。

这次到莫高窟很满足,不是因拿到了A票,比B票多看了几个洞窟,而是特别想看的看到了,那就是第“016-017”窟(门楣标识)。

这一洞窟,即清朝光绪廿六年(1900年),住持莫高窟的王圆箓道士(原籍湖北麻城,为生计流落甘肃,皈依道教),意外发现藏经洞的地方——上世纪(20世纪,下同)五十年代上小学时,初次听老师讲敦煌佛窟,就得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大量文物流散到国外,敦煌学由此走向世界——这座从七八岁就引发兴趣的藏经洞,年过古稀,终于得见,夙愿实现,当然欣慰。

“016-017”窟是莫高窟面积最大的洞窟,达268平米;位于王道士所建三清宫道观正西约20米处。唐大中五年(851年),由当时敦煌最著名的高僧洪辩法师主持开凿。现今外廓有三层木构瓦檐,所以,此洞窟也叫“三层楼”,是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主持修建。洞窟内,新式环保照明灯映亮的佛坛上,塑像为居中跏趺坐一佛,两列站立两弟子、两胁侍菩萨;佛前四尊形体较小的供养菩萨,分别双腿一屈一跪于各自小莲花座上。我们进去时,佛像右臂一侧胁侍菩萨搭着维修铁架——大修期间让参观,殊为难得。

进洞窟时因光线骤暗,身边漆黑一片,目光一直注视前方甬道尽头明亮的佛坛,难以它顾。当转身离去,讲解员开启甬道中部北侧的藏经洞照明设施,讲到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王道士意外发现的那个藏经洞时,才惊喜连连,专注地细细观看——

藏经洞面积约七八平米,编为“017窟”。北壁前,开窟的洪辩高僧跏趺坐塑像面南,恰对着南壁小门。其背后两侧有执扇比丘尼、握杖侍女及两棵菩提树壁画,西壁嵌有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碑一通。此洞的惊世价值是,在宋代(11世纪)封存时,里面藏有讫晋至宋(4世纪-11世纪)七百多年间历代经卷画、法器和其它宗教、社会文献等文物近六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典当买卖契约,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和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而且还有古汉书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突厥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字,女真字,于阗文,古藏文等中亚和少数民族文字。书中汉文文献约36000。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年代古老,数量惊人,举世罕见”(引号内文字来自讲解员,谨致谢忱)

毋庸讳言,从这座藏经洞惊世百多年来,提起王圆箓道士,各界臧否有加,大都把敦煌文物的流散国外归咎于他;有的知名学者还以他的墓塔起笔,对之挞伐,显失公允。

历史的真实情况是,王道士在1900年意外发现此洞后,虽然不清楚那些藏品堪称国宝,但也知道有一定文物价值。他及时带着有关文物,两次徒步到50里外的县衙,先后向两任知县禀报洞内宝藏,请示官府定夺。前任知县严泽竟把经卷、古书当作发黄的废纸,弃之而去。后任知县汪宗翰(进士出身)虽曾来到藏经洞察看,但也只发话让王道士继续看管好藏经洞,走后再无下文。

两任县官不管,王道士仍未放弃责任。他用毛驴驮上两箱洞内藏品,孤身上路,风餐露宿、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千里走单骑”般到800里外的肃州(酒泉),面禀道台廷栋(镶黄旗人,州级地方长官)。谁知廷栋也是甩手掌柜,只翻看几眼手写经卷,说道上边的字不如他写得好,便打发王道士回去了事。此后,几任甘肃官府大员得知敦煌藏经洞之事,对文物的收藏、保护都置若罔闻,不举一措。王道士无奈,1904年斗胆给“老佛爷”(慈禧太后)写信禀报,但当时已内忧外患的清廷也毫无反应。可见,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为保护保管藏品,随即不顾艰危、三番五次向官府直至清廷报告,尽其可能作了最大努力。

而各级官府直至清廷的不管不顾,只能使人感到藏经洞内的藏品没啥价值。接连碰壁的王道士虽然心灰意冷,却仍尽心尽力看顾、保管洞窟及藏品。并用化缘、筹措的资金,继续雇人清沙扫尘,整修其余洞窟。还为藏经洞所在的16-17窟建了三层木构瓦檐。足见他心系洞窟守护,任劳任怨的难能可贵。

不妨想一想,一百多年前,风雨飘摇的神州,蛮荒辽远的西北,官府与清廷毫不在意的佛窟,几亿国人中哪个换去王道士的位置,能像他那样为藏经洞文物的命运,做他那样的努力?

清廷与各级官府冷漠,此后藏经洞的命运就世人皆知了。当时欧洲诸国在文艺复兴运动后,普遍思想解放,对世界各种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有不少研究世界文化又具有探险精神的人陆续沿丝绸之路走向东方。1907年,英国籍犹太人斯坦因成为第一个经过帕米尔、翻越喀喇昆仑山、跋涉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敦煌的外国人。随后几年,法国人伯希和以及日本人、俄国人、米国人等先后到敦煌,都在官府视而不见,王道士被他们巧言说动下,用一定重量的银子,“换”走了大量藏经洞的文物。

清廷是在这些外国人运走的文物先后在京城和国外展出,举世瞩目后,才于1910年下旨,将藏经洞所剩不及六分之一的文物运至北京收藏。一路押运者并不经心,沿途官吏趁机索取、偷拿,又流失不少。

讲解员还介绍道:藏经洞及敦煌文物流散到国外的达五万余件,现国内仅八千余件。

藏经洞文物下落如此,罪责在谁?

显而易见,掌控国柄的清廷和各级官吏,在一次次接报藏经洞文物后,漠视不管,怠政渎职,放任自流,才真正是罪魁祸首。文物到了外国被当作瑰宝,又悔不当初,转而归咎王道士,如此欲加之罪,一不客观,二不公正。当年喊天不应、呼地不灵,孤守大漠荒窟的一介贫道法真(王圆箓道号),不应该也承受不起重大罪责。作为半路皈依的道士,他不懂佛教,又识字不多,对佛教经卷及佛教器物、字画等不甚了了;多次禀报不被重视,致文物流散国外,应属失误。罪在腐朽的清廷和官府。

还应了解,王道士一生未婚,没有子嗣;远离故土,独居敦煌,到老都衣食简约,没剩余财。作为清末民初守护莫高窟第一人,他手中的银钱没有据以买房置地、私用糜费,大都用于整修佛窟、扩建三清宫、新建古汉桥等设施;他最后主持修建的096窟九层木构瓦檐(莫高窟标志),在其1931年82岁圆寂时已建起五层;数百洞窟的千年积沙被清运,塑像完整现身。王道士功不可没。

若再看莫高窟随后不断的厄运,真令人揪心。较大的遭遇有:俄国1917年后,白俄残部阿连阔夫等500人,被新疆押送敦煌1921年6月,当地政府竟以确保敦煌治安为由,将500余人安置在莫高窟中他们在洞窟中吃喝拉撒睡五个多月,佛像、壁画等大受破坏。1930-1940年代,军阀马步芳的部队曾进驻莫高窟当兵营,日常损毁无算;这些匪兵为寻找文物、法器等卖钱,撬佛坛、剖佛像、刮壁画金粉等,莫高窟惨遭蹂躏。上世纪史无前例的“十年”时期,曾有一批“革命小将”秉承江“旗手”:“敦煌艺术没什么可以继承的东西敦煌艺术是精神鸦片!的煽动,继打砸曲阜孔庙孔林后,向敦煌扑来;当时,莫高窟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们均已被批斗,大都关进牛棚危急时刻,幸有当地驻军奉命守卫,向“小将们”出示上级电令,进行劝阻,才使莫高窟躲过一劫。

假如藏经洞文物一直在在17窟存放(藏经洞文物若是没有被运至国外被当作瑰宝展出后,引起清廷重视,清廷不会下令将剩余文物运送京城收藏),能躲过后来的劫难吗?显然不能。

于今聊可平复心绪的是,国外的这些藏经洞文物,一百多年来,大都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图书馆保存尚好;由此引发的一门世界性学科敦煌学,至今方兴未艾。

走出莫高窟参观区,我记挂着王道士的长眠之地。在地导张先生引领下,我参谒了刚修葺一新的王道士墓塔。那是一座高约4米的佛教覆钵式塔刹,比附近所有的墓塔都高。墓志嵌于南面碑龛,内容是其生平,上面就有对王道士“改建三层楼、古汉桥,以及补葺大小佛洞,积卅余年之功果,费廿多万之募资,佛像于焉庄严,洞宇于焉灿烂,------,惟五层佛楼规模粗具,尚未观厥成功------”的铭记。视线从墓碑挪移,新建的占地5千多平米,展示当今敦煌文物保护研究成果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大厅,就在墓塔东邻,仅一路之隔,游客进出都会经过墓塔。我想,这是实实在在地无声告慰发现藏经洞,从而举世开启敦煌学的王道士。

转而再看王道士墓塔碑顶功垂百世”四个大字,应是对他盖棺论定。这也是我此番敦煌之行后,心中对他的定评。(全文完)

(参看《同舟共进》2015年第5期,2012年2月21日《兰州日报》。)

 图15、王圆箓道士墓塔。





 

 

图16、王圆箓道士墓塔碑铭。






 图17、王圆箓道士墓塔与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大厅。


 图18、我在拍摄莫高窟外景。







 

 

 

 

图19、第055窟。



 图20、南部洞窟。


 图21、九层楼,即096窟,内有莫高窟最高佛像,高达35·5米。


 图22、第096窟门廊。










图23、第096窟弥勒佛像高达35·5米(感谢网络图片;近处不许游客拍摄,站门外无法拍摄佛像全貌)。


 图24、莫高窟大牌坊,题额:石室宝藏。


 图25、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莫高窟刻石。








图26、王圆箓道士照片(感谢网络图片)。



 

 

 

 

 

 

 

 

 

 

 

 

 

 

 

 

 

 

 

 

 

 

 

 

 

 

 

 

 

 











  最后修改于 2021-08-05 13:1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奇景成双 下一篇:第一雄关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